12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印刷版)丛书第三次主编、副主编会议在北京召开。丛书主编、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副主编、中科院院士郑光美,中科院院士洪德元,植物所研究员马克平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陈宜瑜主持。
丛书编委会工作组副组长覃海宁、纪力强和姚一建分别介绍了丛书植物、动物和菌物子课题的年度进展。洪德元和郑光美对书稿质量等作了进一步说明。根据已通过审稿的种子植物I(兰科、樟科及裸子植物等)、IV(豆科、虎耳草科及景天科等)、高等植物总目录、祝蛾类、蜜蜂类、尺蛾及盘菌名录共7册书稿,与会专家分别对植物、动物和菌物各分册的编写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各卷的编写规范及原则需要在考虑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保持一致,并再次强调物种是丛书的核心,同时需要重视物种的分布;学科副主编对分类系统的选择、科属的排列顺序等专业问题具有决定权,负责对该卷各分册的科学性把关。
陈宜瑜指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是介绍分类学阶段性成果的丛书,是国际上的一个大趋势。它涉及科学研究的需要,更涉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物种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世界各国都希望对自有物种种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丛书是第一套以分类学为基础的大型科普丛书,是分类学的工具和基础,它把分类学推向社会,保护区、环保部门、地方政府等部门对丛书的关注度很高,这就要求丛书要尽快出版。丛书的编研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一套可靠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丛书还有长远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使之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对该丛书来说,物种的名称及其分布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分布的界定进行认真核实。计划出版的第一期27册书是打基础的一期,要尽快出版。
马克平感谢主编、副主编对丛书编写工作的投入和把关。他说,编研丛书的意义重大,希望该丛书在各主编的领导下进入学科支撑性出版物的行列。未来十年,丛书的影响必将显现,分类学家多年的积累也将固化成一个整体的科研成果。工作组也将积极配合主编和各位作者把此事不断向前推进。最后,他感谢科学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希望未来给予更多支持,保证丛书的及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