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植物多样性及系统演化中心杭悦宇研究员课题组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在被子植物抗病基因的演化历史、模式及机制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论文“Large-scale analyses of angiosperm nucleotide- binding site-leucine-rich repeat (NBS-LRR) genes reveal three anciently perged classes with distinct evolutionary patterns”已在2016年4月1日正式发表于植物学顶级期刊Plant Physiology(IF=6.841),项目组副研究员薛佳宇博士与南京大学邵珠卿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在该研究中,团队研究人员对植物最大的一类抗病基因——NBS-LRR基因在被子植物中的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2个被子植物基因组中鉴定出的6000多条NBS-LRR基因进行系统演化分析,研究发现:1)NBS-LRR基因包括三个古老的亚类:TNL、CNL和RNL。作为参与抗病信号传导的基因,RNL呈现出保守的演化特征;而直接参与病原识别的TNL和CNL基因则展现出不同的扩张模式;2)中生代白垩纪至第三纪古新世的过渡期(Cretaceous-Palaeocene boundary)的真菌物种大爆发可能是NBS-LRR基因剧烈扩张的一个重要诱因;3)对功能基因演化历程的追溯揭示了植物与病原间的长期“军备竞赛”。
该研究首次从被子植物的演化尺度上对NBS-LRR基因的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演化模式以及植物与病原的共演化历程,同时也对新的抗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该研究得到薛佳宇博士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www.plantphysiol.org/content/early/2016/02/02/pp.15.01487.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