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一周年之际,国际植物学主流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Cell的子刊之一,2022年SCI影响因子22.012)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 to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文章。华南国家植物园的任海研究员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主席、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前主任Stephen Blackmore院士是共同作者。该文更新了国家植物园的概念,针对中国存在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提出了中国国家植物园需要在7个方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现代植物园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经历了药用植物收集及与教学、经济植物开发、市政园林植物展示、植物保护与自然教育等功能变迁,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和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目前全球有3755个植物园迁地保护了全球1/3的高等植物和41%的珍稀濒危植物。现在全球有43个国家建立了80多个国家植物园(图1)。2021年10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1年12月28日和2022年5月30日,中国国务院分别批复同意在北京建设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下一步,中国将综合考虑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的综合实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强度,在保证植物园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代表性、保护有效性、社会公益性和管理可行性,遴选一批国家植物园,按照“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国际的标准和中国的特色”进行建设,形成中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至2050年能实现50%以上中国本土植物、8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迁地保护,同时提升相应的科学研究、自然教育和资源利用水平。
中国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植物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影响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国务院批复要求两个国家植物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坚持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中国的国家植物园将在坚持保护、科研、科普和利用的主要功能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例如,在城市与植物园的融合发展中,通过野生生物园的理念,更大发挥植物园的社会生态关系。通过师法自然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顺植物园的水土气生等要素的关系,为碳中和和碳达峰服务。在活植物收集和资源利用方面,更加注重极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的惠益共享机制探讨。在植物专园类建设方面探讨群落学建园方式。探讨利用植物园的植物资源和知识技能,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恢复提供支撑。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植物园的标本库、活植物库、知识库和人才库进行系统集成建设智慧化的植物保护科研和科普系统。同时积极探索“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更加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提出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综合性迁地保护体系,这个体系将会与全球其他植物园共同在植物多样性编目、评估、迁地保护、科普和资源利用方面努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0138523001358
图1. 全球的国家植物园分布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