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植物园隶属于宜昌市林业局,成立于1998年,2006年经湖北省编委批准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植物园位于宜昌市东郊夷陵区与伍家岗区交界的土门金银岗,汉宜公路贯穿园区,距宜昌市中心10公里,城市105公汽直达。占地360公顷,森林覆盖率92%。
2009年5月,经市编委批准,三峡植物园与宜昌市林科所合署办公。主要围绕收集、迁移、保存、展示、开发、利用三峡地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保护研究工作。同时,承担重要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抢救保存、全市林业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林木良种培育试验示范、园内国有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任务,并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现有职工63人,编制57人,在职36人。其中市管专家1人、省管专家1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8人;工勤人员16人,其中工人技师15人。
三峡植物园自成立以来,先后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推广奖23项,其中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省政府科技成果推广奖2个;共发表论文85篇,出版合著一部。连续3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林业科技单位”、“十佳林业科研推广单位”,全省林业系统“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先后有2人获“宜昌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5年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三峡植物园积极开展围绕科技推广,积极构建宜昌林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围绕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的抢救保护,积极打造国家关键地区(三峡地区)植物资源战略基地。
收集、迁移珙桐、水杉、南方红豆杉、巴东木莲、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宜昌木姜子、丰都车前、宜昌黄杨等326多种15000多株,努力建成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展示区和三峡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库。先后30多次接待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新西兰、爱尔兰、希腊、南斯拉夫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访问,与国内外2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内外优良绿化苗木和经济林品种共31种5万多株,成为宜昌市重要的国际林业技术交流平台。争取建设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先后引进繁育各种栽培植物100多种500万多株,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收集马尾松120个优良家系和154个优良无性系,建成国家良种基地--马尾松种子园和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英、法、德、美、日等10国7个树种37个种源的落叶松,成为国际上保存落叶松树种及种源最丰富的地区。积极开展核桃、猕猴桃等经济林木的良种选育及推广工作,常年坚持“送科技下乡”,努力开展立业实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先后建立示范基地2600亩,建核桃、猕猴桃等经济林木推广基地50000多亩,成为宜昌及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15年来,三峡植物园是全市林业部门中第一个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奖的林业单位,获奖率占全市林业系统的55%,获省政府及以上科技成果占全市林业系统的85%,占全省地市级林业科研成果的52%。成为了宜昌市国际林业技术交流平台、宜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动植物物种保存基地。同时,通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实现了从一个县属国有林场到市级林业科研所到副县级国家植物园的跨越;实现了从以所带园到以园带所的国际植物园管理体系模式的转变;实现从种树伐木为主要经营管理形式到开展林业技术研究推广向开展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构建林业技术支撑体系的跨越。
三峡植物园将在市委市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生态文明大旗,认真打好“三峡牌”、“生态牌”、“科技牌”,积极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三个库”、“三大基地”、形成“四大产业”,推进植物园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把三峡植物园真正建成三峡地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抢救保护的基础工程、宜昌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重要工程、宜昌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志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