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发明专利“一套中华和繁花猕猴桃种间杂交子代鉴定引物” (ZL 201710251514.8)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李大卫、钟彩虹、刘义飞、黄宏文。
猕猴桃作为我国特有的雌雄异株多年生的藤本果树,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已成为全球性重要水果。目前,我国猕猴桃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在世界猕猴桃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猕猴桃品种性状仍然单一、产量低和品质差。猕猴桃属共有55个物种约75个分类单元,物种间具有广泛的果实表型、品质特性和遗传变异的丰富多样性,以果形美观、优质耐贮、丰产、抗逆等为育种目标,选择多个野生猕猴桃种作父母本与目前商业化栽培种(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杂交,无疑将拓展猕猴桃品种的多样性,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新型’猕猴桃品种。
然而,猕猴桃育种周期长,从杂交育种到开花结果需要3-5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猕猴桃杂交子代早期的物种特征性状不明显,不能通过简单的性状判别去鉴定是否为真实的种间杂种。分子鉴定方法稳定、不受表型及环境变异影响,在判别种间杂交后代的真实性、缩短育种周期和推动作物育种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猕猴桃的质体遗传独具特征:猕猴桃子代的叶绿体基因组基本属于父系遗传,线粒体基因属于母系遗传。因此,可通过发掘猕猴桃不同物种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序列,通过开发系列引物,基于简单PCR扩增出父本叶绿体和母本线粒体的特征DNA序列,判别子代是否为种间杂交后代。
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团队的李大卫副研究员和钟彩虹研究员等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了一套中华和繁花猕猴桃种间杂交子代鉴定引物,此套引物具有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能够节省育种成本,用于快速鉴别杂交子代是否为真实的种间杂种后代,可加快猕猴桃育种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