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保护是云南省林业厅近年来针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提出的新方法,具体措施是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区附近、自然环境与原生境相似的专业性苗圃、保护区育苗基地、林场、植物园和树木园等地定植人工繁育苗木,建立近地保护居群并进行监测。目前,近地保护已经成为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六大拯救措施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由于野生居群小、分布区狭窄、原生境往往受到人为干扰较大,其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可能不足以保护该物种,近地保护对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对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大理州云龙县漕涧林场位于98°58′E~99°15′E,25°29′N~26°04′N之间,处大理、保山、怒江交界处,自然植被较好,气候和植被类型同漾濞槭原生境相似,距漾濞槭野生种群约90km。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组2008年开始和漕涧林场合作,2013年在漕涧林场建立了“云南滇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近地-迁地保护试验示范研究基地”。为了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2013年、2014年分两批向该基地定植了漾濞槭种苗,共计200株。这批种苗的种源为漾濞县马鹿塘野生漾濞槭自然结实产生的种子,采自2008年10月。该批种子在2009年由昆明植物园开展打破休眠试验,并成功繁育。和昆明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种群一样,是漾濞槭人工繁育的第一批幼苗,前者已经于2015年首次开花。
2020年3月,漕涧林场发来消息,基地中近地保护的漾濞槭首次开花。这标志着漾濞槭在漕涧林场的近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2013年至2019年间,研究人员对这两批幼苗进行了持续监测,2019年的生长数据显示,两批幼苗尚存21株,平均株高2.05m,平均基径4.2cm,最高的一株高达4.27m。由于漕涧林场海拔稍高于漾濞槭的自然分布海拔,气温相较于原生境偏低,近地保护的漾濞槭植株生长较缓慢。
201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漕涧林场合作,又在该林场定植了2000株漾濞槭幼苗。漾濞槭在漕涧林场的顺利开花,表明该种群对当地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在海拔稍高的地区生存、繁殖,对漾濞槭或其他物种开展迁地及近地保护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近地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漕涧林场航拍图
2020年漕涧林场近地保护的漾濞槭开花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