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Cucurbitaceae)油渣果属(也称油瓜属)Hodgsonia Hook.f. & Thomson为亚洲热带特有属,分布于中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中南半岛至印度尼西亚。
油渣果属为大型木质藤本,长达30 m,茎枝粗壮,具卷须;雌雄异株;叶革质;花白色,花冠辐状,花瓣合生,5裂,裂片边缘有15–20 cm的流苏,夜间开放时快速展开下垂;果实大型,扁球形,直径约20 cm;种子大型,种皮为木质硬壳,常见复合种子现象,即:一个硬壳内包含1–4枚种子。复合种子现象比较少见,目前仅油渣果属有报道。叶子可药用,种子富含油脂,可食用。《中国植物志》(1986年出版)记载我国产1种和1变种,分别为油渣果H. macrocarpa (Blume) Cogn.和腺点油瓜H. macrocarpa var. capniocarpa (Ridl.) Tsai;2001年荷兰植物学家De Wilde和Duyfjes对整个油渣果属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工作,接受了油渣果H. macrocarpa和有棱油瓜H. heteroclita (Roxb.) Hook. f. & Thomson两个种,并认为泰国的克拉地峡Kra Isthmus是两种油瓜的分布界限:地峡以南是油渣果,以北为有棱油瓜。《Flora of China》(2011年出版)记载我国只产1种油瓜即有棱油瓜H. heteroclita。
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工作人员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调查西藏墨脱县境内的墨脱百合等6种珍稀濒危植物。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农民背着类似油瓜的果实回家,果皮上有20条棱(10高10矮)。现场解剖发现每个瓠果有10粒种子,并且都是单粒种子(之前已知的两种油瓜都存在复合种子)。这些形态特征和已知的两种油瓜在形态上差别较大。由于当时已是7月,野外该种油瓜已全部进入了果期,遗憾没有采集到花。
2022年5月底至6月初,园林园艺中心工作人员再次前往西藏墨脱开展墨脱百合的野外回归和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又发现了该油瓜的踪迹,采集到了雌雄花和成熟的果实。经过解剖发现:雌花具有5裂的柱头(其它两种油瓜柱头3裂);子房外具有20条棱,5心皮(其它两种油瓜为3心皮);每心皮具有2个彼此分离的胚珠(其它两种油瓜每心皮具有4胚珠,每心皮的两边各着生1对胚珠);成熟的果实具有10高10矮的棱,含有10粒种子,种子为单粒种子,绝不为复合种子(其它两种油瓜一般具有单粒和复合种子两种类型)。这些形态特征与已知的油渣果和有棱油瓜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确认该油瓜为一新种。
版纳植物园的第一任主任蔡希陶,曾经于上世纪60年代开展了油渣果属植物的相关研究工作。为纪念蔡希陶先生,将该新种油瓜命名为蔡氏油瓜Hodgsonia tsaii。并以Hodgsonia tsaii (Cucurbit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Xizang, 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期刊Taiwania上。
蔡氏油瓜在墨脱县境内发现有100余株,同时在缅甸北部葡萄地区也有分布,目前该种的野外分布情况和数量都不清楚,基于IUCN的评估标准,暂时评估其濒危等级为数据缺乏(DD, data deficient)。
同时文章中澄清了我国油渣果属的物种分布问题。胡秀英于1964年梳理总结了油渣果属植物复杂的研究历史,并指出缺乏花果材料是造成分类混乱的关键。早在1974年,青藏队就在墨脱采集到了这个新种的枝叶标本(PE 01179224、PE 01179225),后鉴定为油渣果H. macrocarpa。由于馆藏带有雌花、种子和果实切片的油渣果属标本非常稀少,而只通过植物的叶片或雄花来鉴定非常困难,才导致《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文献报道对该属植物的记录和描述相互不一致。作者近年在我国热带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发现3种油瓜,油渣果(H. macrocarpa)、有棱油瓜(H. heteroclita)和蔡氏油瓜(H. tsaii),在我国均有分布。目前版纳植物园已成功保育了这三种油瓜。
Hodgsonia tsaii 蔡氏油瓜。A. 挂果的枝条;B. 雄花序的枝条;C. 雌花的花苞;D. 雌花开放;E. 雄花序侧视图;F. 雄花后视图;G. 子房横切;H. 果实顶视图;I. 果实横切,显示10枚种子;J. 种子;K. 种子横切;L. 花萼后视图;M. 雄蕊顶视图;N. 柱头侧视图。(申健勇2022年6月5日模式产地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