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传粉互惠关系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以及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夜行性昆虫在夜间访花,受到光线条件和人为活动周期的限制很容易被忽视,相对较为隐蔽。夜行性昆虫的传粉服务同样具有很高的科学和应用价值,然而我们对其了解却甚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罗世孝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与传粉昆虫协同演化研究,发现了五味子科植物与传粉松脂瘿蚊(Schisandraceae–resin midges)、叶下珠科与叶下珠蛾(leafflowers–leafflower moths)两类全新的植物与夜间传粉昆虫专性共生系统(Luo et al., 2010;2017a,b; 2018)。进一步研究发现昆虫与植物宿主之间存在物种特化的传粉-寄生互作关系(Chheang et al., 2022),并且这种特化关系在物种内种群间存在一定的波动,形成地理尺度上马赛克式的动植物互作关系(Hao et al., 2023; Hao et al., 2024)。鉴于研究组在植物与传粉昆虫协同演化领域的进展和贡献,国际知名植物学主流期刊New Phytologist邀请罗世孝研究组撰写Tansley Insight综述文章,该文于近日以题为“New insights into coevolution between plants and their cryptic pollinators”的论文在线发表 (DOI: 10.1111/nph.20450)。Tansley Insight系列是为纪念New Phytologist创刊人Arthur Tansley教授而设立,发表植物科学前沿和热点领域的观点文章。本文综述了两种新兴的隐存的专性传粉系统中动植物的互作模式、协同适应和协同演化机制,提出相关研究对农业与医药的重要价值,为研究植物与传粉昆虫协同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郝凯为论文第一作者,罗世孝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文章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nph.20450

图1. 五味子科植物八角和黑老虎的花、果、传粉瘿蚊及人工栽培种群

图2. 五味子科植物-瘿蚊和叶下珠科植物-叶下珠蛾系统中动植物的互作模式、协同适应、协同系统发生、互惠起源、协同演化机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