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青藏高原包括青藏高原(狭义)、横断山、喜马拉雅和中亚山地(部分),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达4054米。3月24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团队在全球变化与生态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了题为Incorporating genetic diversity to optimize the plant conservation network in the Third Pole(Wambulwa等,2025)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整合分析了第三极区域内植物遗传多样性格局,提出了基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地体系优化若干建议。近日,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了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Kenneth Oberlander博士撰写的特邀评论文章A Third biodiversitymetric in the Third Pole,对该文进行了专题评论,并进一步强调了遗传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评论指出,当前大多数保护区规划主要依据物种多样性,有时考虑种上多样性指标,如系统发育多样性、功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些方法通常假设物种为不可分割的基本单元。然而,同一物种内部的遗传变异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对维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期被忽视的种内“遗传多样性”亟需成为未来保护地规划的关键度量。
评论特别指出,Wambulwa等(2025)发现第三极区域植物遗传多样性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因素驱动,而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这表明该区域的遗传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状态下的图景,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相对较轻。因此,基于环境变量对未来物种分布格局的预测具有较高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结合生态位模型对物种在不同时期的潜在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纳入自然扩散能力参数,使预测更接近实际。尽管物种空间位移的幅度不大,但其对遗传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未来第三极可能面临7%–15%的遗传多样性丧失风险。评论强调,Wambulwa等(2025)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创新意义:其一,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同且无显著相关性,凸显了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独立维度的意义;其二,在保护规划中纳入遗传多样性信息后可能改变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布局,因为有超过70%的新增优先区位于现有保护地体系之外。评论指出了该研究在采样区域(主要集中在横断山区)与物种覆盖度(仅96种的数据)方面的局限性,认为这主要受限于现有公开发表的遗传多样性数据。尽管如此,评论认为该研究的科学结论仍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与启发意义。
评论最后强调,该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揭示了遗传多样性纳入保护规划后可能引发的保护格局重大调整。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的挑战,如何系统地将种内遗传多样性纳入保护体系,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亟待应对的关键议题。评论呼吁各国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认识遗传多样性的独立价值,将其纳入国家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评估与行动框架。
据悉,Global Change Biology仅约5%的录用论文获得特邀专家评论的机会。该类评论由期刊特邀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撰写,旨在突出原始研究的创新性与科学贡献,提升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特邀评论
研究论文
 
图1 特邀评论文章标题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