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20年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揭晓。经过全园职(员)工、研究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投票推荐,“举办地理学家周光倬中缅边界调查史料展,弘扬科学家严谨治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等10条新闻入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20年十大新闻。
本次评选活动分为候选新闻初选、意见征集、网络投票、结果公布等环节进行。评选投票活动得到了全园职(员)工、研究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计2169人投票,投票页面访问量达9152人次。评选结果和新闻点评现已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20年十大新闻如下(按新闻时间排序):
1.举办地理学家周光倬中缅边界调查史料展,弘扬科学家严谨治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1月20日,由版纳植物园主办的“百年”中缅边地风貌——地理学家周光倬中缅边界调查史料展进行试展。随后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展览暂停对外开放。4月25日,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版纳植物园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进行复工复产的先声。该展览以版纳植物园职工、地理学家周光倬跨越2946公里行程的滇西南调查路线和时间为主轴,包括地理学家周光倬京师求学和教书育人、结缘版纳等十二个部分,反映了86年前的腾冲、保山、临沧、孟连、景迈、勐海、景洪、普洱等滇缅边境的山川地形、自然植被、风土人情、民族服饰、建筑风貌、社会经济和社会风貌。展览还展出了周光倬的部分日记、手绘地图、文章和信件,使人们可以更好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艰难岁月中的家国情怀。其中大量老照片和实物展品为首次公开。
点评:该展览从人文地理视角展示了地理学家周光倬中缅边界调查史料中的精彩内容,让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百年前中缅边地的自然和社会风貌。地理学家周光倬中缅边界调查为新中国成立后与缅甸和平友好解决边界问题,划定与邻国的第一条边界提供了史料支撑。
2.解析植物复叶模式建成的分子机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自然-植物》上发表
版纳植物园陈江华团队分离并鉴定到蒺藜苜蓿中一个新的BELL1 homeodomain蛋白PINNA1参与到复叶发育,系统地解析了蒺藜苜蓿复叶形态模式建立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为解析植物复叶发育过程中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同时也为苜蓿的分子育种和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5月11日,相关成果以A molecular framework underlying the compound leaf pattern of Medicago truncatula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同期配有评述性论文来介绍该研究成果。
点评:在自然界的植物王国中,人们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叶形态。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将叶划分出两种类型的叶:单叶和复叶。根据复叶中小叶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复叶可以分为单身复叶、三出复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及各种多级复叶等。本研究是该团队在豆科植物复叶发育的分子机理和叶片运动的信号转导方向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其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pinna1 palm1双突变产生出多级复叶,这种复叶形态模式建立的新机制为豆科作物分子育种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片断化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新书出版
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热带雨林片断化,将引起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变化。因此,热带森林片断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对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至关重要。5月,版纳植物园植物多样性研究组研究员朱华新书《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片断化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出版,该书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片断化后所发生的生物多样性各个方面的变化及其规律。
点评:作为一项系统性研究成果,该书籍对热带雨林片断化后引起的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热带雨林边缘效应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为热带雨林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4.举办第九届中科院植物园名园名花展,凸显植物园对促进旅游业复苏的重要意义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第九届名园名花展在版纳植物园开幕。本届名园名花展以“品众莲之韵,驾一叶之舟”为主题,集中展示了版纳植物园多年来所收集的王莲、睡莲以及荷花品种,荷花展出50余个品种,睡莲80余个种和品种。开幕当天,“我的王莲我的船”、莲花主题国画现场创作、精品莲花欣赏、莲花产品展示、荷叶效应科普等活动精彩纷呈。
点评:在疫情影响下,旅游业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而植物园是疫情期间最适合公众休闲的游览场所。本届名园名花展的如期举办显示出植物园在促进旅游业复苏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
5.横断山植物多样性起源研究成果在《科学》上发表
版纳植物园星耀武团队研究发现,横断山高寒植物多样性的积累始于早渐新世(距今约3000万年),是世界上已知起源最早的高寒生物区。7月31日,相关结果以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 of the world’s richest temperate alpine flora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研究人员选取横断山及其邻近高寒生物区多样性较高的18个被子植物类群共计3798种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区和生物区的演化建立了一个新的生物地理模型。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高寒类群主要来源都是横断山,横断山分别贡献了迁入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类群总量的42%和44%。因此,横断山不仅是保存该地区最丰富高寒物种的博物馆,也是整个青藏-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高寒生物多样性起源的摇篮。
点评:青藏高原及周边的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区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寒生态系统及最丰富的高寒植物多样性。横断山的高寒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热点,其多样性形成历史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对于认识全球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有重要意义。版纳植物园研究团队在《科学》发表研究成果,回答了青藏高原及周边的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区高寒地区植物多样性的起源时间及成分来源,通过解析该地区的多样性演化过程,揭示高寒植物起源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6.立足榕属植物专类园开展研究,证实植食性昆虫驱动榕树防御综合征进化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是驱动植物防御性状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关注单一性状受植食昆虫的进化选择,或者不同性状之间的权衡。防御综合征(Defensive syndrome)是指植物可以通过多个性状组合,实现更加有效的防御,而这种防御综合征是否也可能受到植食昆虫的选择进化,至今缺乏实证研究。版纳植物园陈进团队选取版纳植物园榕树专类园中不同生活型的36种榕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旱季、雨季)对其9种防御性状与被昆虫取食程度开展了为期2年的研究,同时结合榕树与其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和榕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证实了榕树长期演化历史中确实存在防御综合征进化。9月4日,该研究结果以Macroevolution of defense syndromes in Ficus (Moraceae)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生态学专论》(Ecological Monographs)。
点评:2020年我国研究人员在《生态学专论》(Ecological Monographs)发表论文共2篇,这篇文章是其中之一。该研究材料全部来自于版纳植物园榕树园,体现了植物园专类园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作用。
7.首次从分子机制上揭示榕树气生根形成发育等研究成果在《细胞》上发表
10月8日,版纳植物园陈进课题组与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课题组等国内外单位合作,发布了榕树和榕小蜂精细基因组图谱,并首次在分子机制上揭示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树-榕小蜂协同多样化等多项未解之谜,相关结果以 Genomes of the Banyan Tree and Pollinator Wasp Provide Insights into Fig-Wasp Coevolu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细胞》(Cell)。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榕树的气生根的形成和发育是与一条光诱导的生长素合成和运输能力提升的分子通路相关,为榕树气生根特征进化和相关园艺品种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点评: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是版纳植物园一大特色研究方向。本研究构建了迄今最大的基因组水平上榕树系统树,在基因组层面上揭示了榕树-传粉榕小蜂在形态和生理上协同适应相关的基因区间的变化对双方协同分化的可能影响,从而为未来开展协同进化促进物种多样化的机制研究提供更明晰的方向。该文章发表后,版纳植物园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期刊都有研究论文发表。
8.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在版纳植物园召开
11月26日至28日,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十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在版纳植物园举行。全国100多家机构的500余名代表参加现场会议,200余名代表线上参会。会议围绕植物分类与资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古植物、物种形成和适应性进化等4个专题展开,设置了5个大会报告,4个特邀交叉报告,10个大会青年报告,130个分会场报告和47个交流墙报,与会人员就系统学、适应性进化、生物多样性形成与保护、基因组学的应用等方向取得的新进展和面临的新挑战展开交流和讨论。
点评:此次盛会为国内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青年科研人员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和研讨本学科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和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
9.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万年前存在亚热带森林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版纳植物园苏涛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经过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关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万年前存在亚热带森林。研究人员还推断,中始新世时期西藏中部地区海拔为1500±900米。同时,该地区发现的植物群与同时期欧洲、北美的植物群相似度非常高,说明青藏高原在当时对于北半球的植物区系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12月8日,相关成果以A Middle Eocene lowland humid subtropical “Shangri-La” ecosystem in central Tibet为题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点评:这项研究为认识青藏高原主体在形成初期时的生物多样性面貌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探讨高原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今后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与古环境变化过程,需要考虑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10.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2020年发现植物新种27种
通过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中缅联合野外科学考察等工作的开展,版纳植物园2020年在《植物分类》(Phytotaxa)、《植物多样性》(Plant Diversity)等国际分类学期刊上先后发表包括密花八角枫、紫唇姜、普洱秋海棠、囊瓣哥纳香、紫斑蜘蛛抱蛋、多毛斑果藤、葡萄北油丹、格当石豆兰等27个植物新种。
点评:近几年来,版纳植物园发表的植物新种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凸显植物分类研究实力不断增强。植物新物种的不断发现,是版纳植物园在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为相关区域开展濒危植物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