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相关专家就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相关工作进行发布。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了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昆明植物园,收集保育植物8840余种。在标本馆体系建设上,昆明植物研究所拥有中国第二大、在国际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总量150余万份,是我国收集植物门类最全的植物标本馆。
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研究,对61个物种实现迁地保护、9个物种开展近地保护示范、20个物种开展回归试验示范。此外,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承担了COP15室外主题展区建设项目,以昆明植物研究所“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的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包含主体温室、兰花馆、食虫植物馆、隐花植物馆、草木百兼馆,形成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温室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滇金丝猴等物种保护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毛炳宇介绍,近年来,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中国大鲵等物种研究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在滇金丝猴研究保护方面,目前已成功繁殖出子三代,保有目前最大的滇金丝猴人工繁育种群。2016年,通过基因组学研究解析了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适应遗传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在亚洲象研究保护方面,通过联合监测充分掌握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现状,为科学开展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立亚洲象种群监测及预警体系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提出“花—鱼—螺蚌—鸟”的高原湖泊立体生态修复模式,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视察滇池保护治理情况,该研究成果以“生态缸”的形式向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展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让人们认识更多动植物明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版纳植物园主任杨永平介绍,版纳植物园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达到1351种,目前版纳植物园推进的“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实施,完成了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对2620种受威胁植物采取了保护措施。同时,建立迁地保护植物大数据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可靠的植物识别查询入口。
近年来,一批动植物明星通过科普宣传被更多人所知,比如寄生花、跳舞草、老虎须、发光蘑菇、毛耳飞鼠、兰花螳螂等。“今后,我们会把这些动植物明星介绍给更多观众,让更多的人喜欢生物多样性,参与生物多样性。”杨永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