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假节蚂蝗——埋没一个多世纪的豆科植物 |
时间:2018-09-28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作者: 点击:次 |
约120年前,爱尔兰植物学家韩尔礼Augustine Henry 1898–1899年在思茅附近采集的豆科标本(No. 12483B)长期未得到鉴定。该标本为一种山蚂蝗族Desmodieae的植物。
版纳植物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实验师潘勃2014年在对勐海的植物调查中,再次发现这种类似山蚂蝗属Desmodium的灌木。随后与昆明植物所伊廷双研究员和张荣博士合作,经过仔细形态观察、标本研究、文献查阅,并结合叶绿体matK和rbcL片段分子系统学研究,确认这是一种未发表的假节蚂蝗属Pseudarthria Wight & Arnott新种。该属也是我国新记录属。
假节蚂蝗属Pseudarthria约有6种,是旧世界的一个豆科小属,大多数种类产自非洲萨瓦那地带。亚洲记录有一种粘毛假节蚂蝗P. viscida。该属植物均为三小叶的草本、灌木或者半灌木,和山蚂蝗属非常相似,形态差别仅是荚节不断裂。该种与粘毛假节蚂蝗的区别为:植株直立、较高,花期晚,叶尖渐尖,花浅紫色,荚果长,种子多数。
该新种形态特征如下:直立灌木,地上茎丛生,高1.5–3 m,多少之字形弯曲,有少量分枝。老茎竖直,圆柱形,嫩枝弯曲,有棱角,有细密的短毛并混生钩状毛。复叶沿纸条排成二列,在枝条顶部逐渐变小。托叶三角形,7 × 2 mm,后脱落。叶柄20–60 mm,有短钩毛。小托叶线形, 2–4 mm。小叶柄比小托叶短,被毛并混生钩毛。小叶3枚,卵形, 30–120 × 15–60 mm,顶端渐尖,基部圆,叶表稀疏被毛并混生钩毛,后渐无毛,叶背有短柔毛。全缘,叶片干燥后边缘稍反卷。顶生小叶比侧生小叶较大,或者显著大于侧生小叶(约4倍)。侧脉4–6 对,叶表的叶脉下陷。假总状花序长 50–140 mm, 超出对应的叶片, 1–3 枚腋生,斜展或者下垂。小枝顶端均为花序。花序梗短而细, 10–30 mm,具短钩毛。苞片早落。花序每节2–3花。花梗长而细弱, 10–15 mm,幼时被钩毛。萼筒下部具2枚小苞片。花萼钟形,4裂,4–5 mm,上部2齿完全合生,最下一枚萼齿最长。蝶形花冠,浅紫色或灰紫色。旗瓣圆形或倒卵形,长约10 mm,无耳。翼瓣披针形,弯曲,长约14 mm,比龙骨瓣大。龙骨瓣倒披针形,长约10 mm。翼瓣和龙骨瓣均具耳和瓣柄。雄蕊10枚,长约12 mm,靠近旗瓣的雄蕊和其他9枚雄蕊基部合生。雌蕊线形,长约10 mm,上部弯曲并膨大,基部具盘状蜜腺。柱头头状。荚果线形, 30–60 × 3–4 mm, 5–12 种子。两侧缝线均较直,果瓣幼时具有明显的脉络。果实成熟后不开裂,不分节,长期保存在枝头。果瓣拉扯后可以撕成方块状。种子椭圆形,两侧压扁,2 × 3 mm。
物候和分布:花期短,九月末至十月初。果期十月至十二月。该种分布于云南的常绿山地阔叶林,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海拔900–2000 m。该种每个居群通常只有3–5株。勐海的群体受到象鼻虫Conapium schenklingi Wagner (1914) 的严重危害。
命名:该种命名为Pseudarthria panii,以纪念潘老藏(1894–1962)及其出生的流离波折的时代,他曾是赶马人和马医生。他的生年1894年是甲午年,正值韩尔礼在中国收集植物标本期间。
P. viscida可用来治疗发烧、哮喘、结核病等,P. panii的药用价值或许亦可探讨。
该新种以Pseudarthria panii (Fabaceae: Desmodieae), a new species from Asia, 120 years after its first collection为题发表在Phytotaxa上。该研究得到了WQ20110491035基金的支持。
百年假节蚂蟥形态
百年假节蚂蟥地理分布
|
|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