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基地是上海植物园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的重要平台,加强科研基地建设、规范科研基地管理、强化科研基地职能建设对促进植物园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上海植物园与基地管护单位积极对接,针对夏季高温的气候特点,超前安排,科学部署,全力做好长兴岛和金山2个科研基地养护管理。
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针对不同植物类群提出了相应的养护建议。随着气温升高,紫薇、束花茶花等新栽植物进入生长旺期,其根系和新梢正在生长,植物体内水分需求不断增加,对此基地管护人员采取培土保墒的养护措施,加强水分管理,有效保证植物的长势。对于2019年初夏新栽植的束花茶花,则在种植区域上方加盖遮荫设施,以降低树木及地表温度,减少植株水分蒸发,避免叶面灼伤,提高成活率。该基地还将继续做好树木的修剪定枝工作,对坐果较多的北美海棠进行疏果,对玫瑰进行花后修剪,并适当剪除这些植物内堂枝和交叉枝,以确保植物长势和明年开花量。对于在夏季干热或潮湿闷热的天气下较易发生病害的铁线莲和有髯鸢尾等类群,加强通风、降温措施。在夏季还需继续做好各类芳香植物和观赏草等宿根植物的除草和水分管理。目前科研基地一幅热火朝天的场景,养护人员冒着酷暑积极做好酷暑高温下的植物养护工作。同时,科研基地管理人员针对盛夏时节绿化养护作业现场环境恶劣,及时调整现场养护时间,避免工人长时间在强烈的阳光下进行作业,并给工人发放防暑降温用品,确保现场养护人员人身安全。
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建立与全球卓越城市相匹配的超大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提出提升城市绿化品质的"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建设。上海植物园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为“四化”工作储备优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助推崇明生态岛建设和上海“生态之城”建设等市级重大项目。自2015年起,上海植物园金山基地和长兴岛基地已收集紫薇、海棠、束花茶花、木槿和鸢尾等各类新优植物品种(含种)超过400个,为“四化”工作储备优质苗木超过100万株。目前,上植科研基地的紫薇与木槿“独绽芳菲”,而北美海棠硕果累累,景象喜人。
上海植物园园内各部门也积极迎接高温考验,有序推进植物养护、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确保绿化景观和园容园貌的品质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盆景管理:
盛夏酷暑,盆景的养护管理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盆景因为使用的盆器较小,导致盆土有限,加之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的快,故浇水便成了夏季盆景园养护的一大重点。烈日炎炎下,数量众多的盆景除了早晚需要各浇一次水外,为了让每一盆盆景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还需要在浇水时进行二次复浇。
处在室外的小盆景与山野草也是一样,因为盆小土少,水分蒸发的更快。盆景师们为了让他们能够安然度夏,会先修剪一番,去除枯枝病叶,再使用黑色遮阳网配合大型沙床,优化小气候,起到保水降温的作用
夏季,随着雨水增多,杂木盆景、景观树和罗汉松盆景都进入了快速生长期。若是长期任其自然生长,株形会变得凌乱、长势减弱,降低观赏价值。为了给市民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游园环境,每当结束了辛苦的浇水工作后,师傅们便会开始对盆景园内的杂木景观树和罗汉松盆景进行造型和修剪,往往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全然不顾骄阳似火。
上海植物园对于盆景的日常管理也没有放松,为了更好地实现盆景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让市民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充分了解盆景的艺术魅力,园区内盆景信息采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信息采集人员冒着高温,仔细测量记录,为的是能让系统早日面向公众开放,使盆景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温室管理:
上海植物园温室管理中心在兰科植物保育部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防暑降温以保证高海拔植物正常生长的工作中,同时进行植物摸底排查、物候记录等基础性的工作。
目前上海植物园兰科植物保育室共有2间,约200平方米,但收集驯化的兰科植物有700余种。不同海拔和纬度的植物齐聚于此,其中驯化保育海拔最高的植物来自约4000多米,最远的来自南美洲。在保育驯化过程中,很多植物的花期和生长特性与原产地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通过完整、详细的物候记录才能真正摸清它们的生长习性。
植物的物候记录看似简单,但难在不能间断。整个过程需要记录植物的生长周期,包括抽花芽、开花、结种和发生病虫害等的情况。在非原产地保育驯化兰科植物的工作中,其基础资料是以后兰科植物栽培、应用以及实验的基础。
|